资源禀赋较好,产业基础雄厚,区位优势独特,发展潜力巨大……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,东北占有重要地位,承担着维护国家国防安全、粮食安全、生态安全、能源安全、产业安全的重要使命。
对新时代东北振兴工作,习总始终念兹在兹:党的以来,多次到东北考察调研,多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,谋划推进东北全面振兴、全方位振兴。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“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”。使命在肩,信心如磐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,东北一定要重振雄风、再创佳绩。
即日起,新华社推出“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·东北篇”行进式报道,聚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全景展示东北全面振兴的新气象、新进展、新成就。
新华社沈阳8月5日电(记者金风 张米扬 丁非白)18495.9万吨!2023年,东北三省一区——辽宁省、吉林省、黑龙江省、内蒙古自治区以超过全国四分之一的粮食总产量,为牢牢端稳“中国饭碗”打下坚实基础。
森林面积、湿地面积和自然保护区占比均居全国前列;陆地原油、煤炭产量及新能源发电量连续多年领跑全国;重大技术装备不断填补国内空白……
牢记“维护国家国防安全、粮食安全、生态安全、能源安全、产业安全”职责使命,抓住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机遇,东北以改革激发活力,以创新竞逐未来,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展现出更大担当和作为。
位于辽宁鞍山的荣信汇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,是一家主营输配电高端装备研制的“小巨人”企业。这家民营企业一度受困于没有试验中心,产品只能远赴西安试验验证。
两年前,公司筹款新建了试验中心,却苦于域内没有高电压等级供电线路配套。鞍山市工信局得知后,经过多方沟通,从附近一家大型矿山企业接入66千伏线路,一下子解决了企业的大难题。
从鞍山市“千名干部进企业”听呼声、解难题,到丹东创新设立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为群众办理服务兜底,再到沈阳市生态环境部门打破以罚代管,将“罚单”变“处方”,助力企业健康发展……不少企业和群众反映,如今的东北,“门难进、脸难看、事难办”的现象越来越少,“钉钉子、马上办”的举措越来越多,营商环境建设更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。
啃下国企改革这块“硬骨头”,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勇闯“深水区”,是东北实现全面振兴的一道必答题。
时速400公里,国内首个!7月17日,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自主创新的内置式转向架产品,标志着我国高铁关键技术部件的又一次重大突破。
突破的取得,与企业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密不可分。中车长客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彦说,公司构建“机构能设能撤、管理人员能上能下、收入能增能减”的激励机制,过去9年,累计研发新产品140余种。
招商局集团整合辽宁港口、实现优质资源整合;沈鼓完成一系列体制机制变革、缩减干部岗位20%;北方重工、东北制药等老国企完成混改……作为全面振兴的“重头戏”,东北近年来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,动作大、力度强、范围广。
与此同时,一系列重点领域的改革也渐次铺开。黑龙江完善生态补偿机制,助推国有林区停伐后转型发展,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“双丰收”;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打造智慧政务服务体系,助力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拓展;哈尔滨新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,做到“一支队伍管执法”……一批制度性、开创性的先行先试实践,在东北大地展开探索。
“传统产业多、新兴产业少,低端产业多、高端产业少,资源型产业多、高附加值产业少。”——“老、旧、沉”是很多人对老工业基地的固有印象。
如何打破东北“工业一柱擎天,结构单一的‘二人转’”?唯有紧紧依靠科技创新“第一动力”,让传统产业增“智”提“质”、新兴产业加速发展、未来产业“星火成炬”,才能激活东北重振雄风的“最大增量”。
7月8日,沈阳远大集团电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:自主研发的核主泵变频器已在国家级重点核电项目中应用,结束了我国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。
“主泵变频器被誉为核电站的‘心脏起搏器’,要求可靠性达到99.9999%,并且10年内不能有非计划停机。”公司总经理闫凌宇说,公司历经10年潜心研发,终于打破了技术垄断。
随着海南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——“玲龙一号”外穹顶完成吊装,千里之外的中国一重核电制造厂内响起热烈掌声。
“这是我国关键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。”中国一重董事长徐鹏说,“目前,国内在建核电站80%以上的核电锻件、70%以上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都由中国一重生产,我们在核岛设备领域实现国际领先。”
从浩瀚苍穹里的问天实验舱,到深海中的“海斗一号”;从穿透坚硬地表的“地壳一号”万米钻机,到飞奔驰骋的“复兴号”高铁……东北助力锻造“大国重器”,为维护国家战略性产业安全作出贡献。
手指轻轻一点,吸肥、搅拌、灌溉一气呵成;盯着大屏幕种地,虫情监测、气象预警等数据一目了然……在东北,科技成为夏季田间管理的“好帮手”。
辽宁彰武县种粮大户孙继刚道出了新变化:“以前种地只靠经验,现在缺啥、少啥,看看数据心里就有数。”
在吉林农安县小城子乡光明村,不少农民今年选择种大豆。光明村分布着盐碱地,去年试种500亩耐盐碱大豆东生“118”亩产超过240公斤,过去不打粮的盐碱地有了丰产的希望。
东北熟、天下足。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粮食产量占全国1/4,商品粮占全国1/3,调出量占全国40%。
如何更好端牢中国“饭碗”?吉林省投入1430万元企业风险补偿金、设立3亿元种业发展基金,推进现代种业创新;黑龙江开展种源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,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……
在哈尔滨,借助前沿技术,联合飞机集团研制的航空级倾转旋翼无人机,可实现最大航程4000公里无人驾驶。
“这种无人机如果成功产业化,将大大提升物流运输能力。”公司董事长田刚印对潜心攻关的“未来产品”充满信心。
新形势下,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东北服务国家“五大安全”的战略使命,也是全面振兴乘势而上、借力而行的重大战略机遇。
东北大学组建了工业智能机器人、人形机器人等多个创新平台;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聚焦“光+医疗”“光+汽车”“光+通信”持续发力;辽宁辽河实验室正在搭建由新装备、新网络、新系统构成的未来工业互联网试验设施……一批前沿技术正播下东北未来产业的种子。
2023年,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三省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增长16.0%、15.36%、22.9%,增速居全国前列。
哈尔滨中央大街人潮涌动,冻梨切块、冻梨咖啡、冻梨“开花”带来惊喜连连;逛早市、游故宫、吃鸡架,“宝藏”城市沈阳让人流连忘返……今年以来,东北文旅持续“出圈”。
从“尔滨现象”到“沈阳站站”,多地文旅局长纷纷“上才艺”“整活”,注重百姓反映问题的背后,是干部们想干事、干成事的热情和真诚。
在东北,越来越多基层干部从幕后走向前台,敢闯、敢干、实干蔚然成风,这也打破了外界对东北干部的刻板印象。
“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”。干部作风之变,既提振了东北的精气神,又加速各领域资源要素聚集,推动振兴发展呈现新气象。
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员工餐厅里,南腔北调的口音不绝于耳。在这家位于辽宁盘锦的高新技术企业,1800多名技术和管理人员中,超过70%来自外省。
2023年,辽宁扭转连续11年人口净流出局面;吉林人口实现由2022年净流出18.07万人,到净流入4.34万人的转变;黑龙江招收博士后1005人,同比增长31.7%。
“人才流向与区域经济活跃度紧密相关,折射地方的未来走势和潜力。”黑龙江省人社厅副厅长左志斌说,东北已成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“沃土”。
2024年4月,宝马集团宣布增资200亿元人民币,用于华晨宝马大东工厂的大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;7月,总投资近25亿元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四季冰雪项目正式落成,“尔滨”再添文旅新地标;当前,总投资105亿元的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(绿色氢氨醇一体化)一期项目、总投资超600亿元的沈阳航空航天城项目、总投资837亿元的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建设正酣……
“干事创业的‘好状态’,将提振外界对这片土地的‘强预期’。”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说,沿着改革创新的路子保持定力、久久为功,东北重振雄风未来可期。